您好,欢迎来到诺达名师!
客服热线:18898361497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智慧 > 传统文化 > 国 学 与 我 们

刘启明

国 学 与 我 们

刘启明 / “非对称战略”理论创立者

课程价格: 具体课酬和讲师商量确定

常驻地: 北京

预定该课 下载课纲

咨 / 询 / 热 / 线 18898361497

在线咨询

课程大纲

 一、“ 国 学 ”的 把 握1、什么是国学?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是以儒学、道学为主体,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统称。狭义的国学仅指以经学为首的经史子集四部。宽泛的国学则把五术(山、医、卜、命、相)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其中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大师章太炎则将其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五个部分。国学以时间分,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由于从汉武帝起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来的学术基本上都是对孔孟儒术的继承和发展,从学术性质而言,仍可称之为“先秦诸子”,所以,国学应主要指从《周易》开始止于秦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说,即通常所谓的“先秦诸子”的学说;但也有人认为以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明王阳明的“心学”,直到清曾国藩的《曾氏家书》等等学术大家的学术理论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学说作了重大发展,在国学上应有其独立地位,所以,也就是说国学应当包括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前中国所有的本土学术理论成果。           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看“国学”,需要把握4点:她是近代以前的中国本土学术理论集大成春秋战国是其**辉煌阶段国学在先秦为”百家“之说,至汉武帝起以儒家学说为官方主流,道家学说则退居其次,为非正统学派,更由于其与“道教”时有瓜葛,往往为一些正人君子所不齿,不能入流传统学术眼光中的国学瞩目于大家经典,忽视山野小民,具有较大的局限。所以,不能把这种学术范畴的国学等同于中华传统文化。2、国学宗旨—中国传统学术理论的任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称为“大艺”的礼、乐、射、御,是贵族从政必须,属贵族子弟必修之术;称为“小艺”的“书”与“数”属民生日用所需,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五术(山、医、卜、命、相)”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 山、医、相、命、卜五术统称玄学: 3、国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学术构架:诸子百家皆以承《易学》为始,后乃化为或“儒”(以孔孟为代表)或“道”(以老庄为代表)两大派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 《周易》是一部研究自然(与现代人的“自然”不同,此处的“自然”也包括“人”本身)变化的著作。“周”不是朝代,而是四周,周边,周而复始之意;“易”为“变化”。《周易》成书于儒道两家形成之前,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而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儒道学说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4、国学的内涵 “国学”就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能彰显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能体现我民族品格,**能激发我民族生命力、创力和凝聚力,**能安顿我民族生命与灵魂的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基本内容而言,指的是儒家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天下为公、重民生疾苦、重日常人伦、重志节操守的济世怀抱,指的是道家重个体自由,重自然情性,重宇宙大观,重诗意栖居,重精神旷达的生命情怀;就其研究领域而言,主要是研究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国学经典书目略要(1)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 、 《大学》、《中庸》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 (2)道家经典:《老子》与《庄子》等(3)史书经典:如¡°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4)文学经典: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离骚》、《陶渊明集》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范文正公集》、《苏东坡集》、《红楼梦》等(5)蒙学经典:《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6、国学的历史缺陷与学习国学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重文轻理二是没有学科性三是社会狭隘性四是后期的导向误区五是精华糟粕交杂  二、国学与我们究其精华,国学就是研究3件事:一曰看世界二曰做人三曰做事。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又能逃其中呢!1、国学教我们看世界世界是怎么组成的?组成世界的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世界是如何运动的?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易经》关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 “易有太极“:世界的共同点是太极 “ —”,万事万物的变化(易),都有“一定之规”,按照这个“规”(太极)在运动; “极”生两仪:万事万物都由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组成,其变化(易)都起于两股相反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或因素,这就是“阳”(—)和“阴”(– –);“两仪”生四象:两种力量按照一定之规相互作用,形成四种基本状态。 太极与太极图:中华民族**早用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的则是“太极”和“太极图”。何谓“太极”太:初始、宗源、无上。极:**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高级、**标准、**完美之义太极的本质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太极图:中华民族的祖先解释事物运动和结构成因的智慧树如何理解“太极图”: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旋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易有‘三易’”,曰“简易、变易和不易”—《易纬·乾凿度》简易:所有的变化都是“由简而繁”,再“繁”之物必有一定之规。所以,我们无论看问题做事情,还是面对什么变化,都要从简(细节)开始,都要从中“求简”,找出“规则”,不要把事情复杂化;变易:变亦变,没有始终。“生”亦“死”,“死”亦“生”,多中隐少,少中蕴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易:老子云,“道可道,非常之道”,万事万物由“不变”(非常之道)与“变”(常道)组成,一个人的今天、明天是可变的,但你的昨天是不变的,人和自然是可以改变的,但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拿今天来说,腐败的形式是变化的,但腐败的恶果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对人生、对未来要有信心,有恒心,要充满希望,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如何理解“阴阳”:万物 阴阳同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表现为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热冷、等等,所以,“阴阳同体,共同构成世界。万物阳阴有序:同时,其中一面表现得比另一面强势,如男儿强壮,女而风情;白天的日光光焰万丈,夜晚的月光柔顺抚人;山伟岸水秀丽,如此等等,万物同理,因此,阳统阴,阴从阳。阴阳相易:万事万物阳极而易阴,阴极而易阳。久旱必涝,物极必反。从西医与中医对人的看法的比较看国学与西学关于世界的认识区别之一:合与分西医喜分,分科愈来愈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喜欢做“切除”术;西医喜杀,用药的外力直接代替人的抵抗力,杀菌消炎;西医喜欢借助工具;…中医喜和,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头痛脚医”;中医喜补,培本固原,发挥人自身的能量;中医喜调理,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生”两仪而非“分”两仪,“生”四象而非“分”四象老子关于“天地人”的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土地山川河泽等等一切自然物,为什么“人法地”,其一,“地”是个人、家庭、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二,万物由地而生,大地是生命的源泉“地法天”:渔猎农耕时期人们对气候的依赖以及对自然变化的缺乏了解,使渔猎农耕的收获更多的决定于“天”的变化,所以,“地法天”;“天法道”: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以,“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道”,“道”就是人、地、天的“本性”,即自然之性,所以,“道法自然”,“九九归一”(太极),世间一切都有其本来之理。所以,人必须敬天畏地,顺其自然,不能为所欲为。否则会天谴地怒。孟子关于”天地人“关系的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 孙 丑 》下2、国学教我们做人做人先从什么地方做起?人的成功意味着什么?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论语 :《礼记·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做事情,做事之前是做人。所以,“先做人后做事” “做人”的内容和顺序:格物至知(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 —诚意正心(“意”指态度“正”指志向和“理”)—修身(对照“理”去改正自己不和理的地方。做事的过程:先从眼前、身边、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到做大事,不能“好高骛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滕文公下》 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呢?三重三不一重人伦亲情二重社会仁爱三重礼乐秩序三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不必达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国学教我们做事为谁做?依靠谁做?怎么去做?……?重民生选贤良重调查研究                         ——《荀子.哀公》《易经》64卦首卦之解: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爻像: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做人是为了做事: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礼记·中庸》解: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达到“诚”的方法(道)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彻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之可贵在于“诚”。但是,真诚并非是为了自我完善,而是为了成就万物。自我完善是“仁义”的表现,成就万物则是智慧的表现。合乎天性的真诚品德,是天地之道,所以,无论用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都是适宜的。结束语:我们的一生,选择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终所选择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成全。我们这一生中可以做很多事,可以见很多人,可以有楷模、有偶像,但是你人生的目的不应当是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复制品,而是**努力终于让自己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自己
上一篇: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反思 下一篇:“三严三实”解读与落实

下载课纲

X
""